新闻中心
News
分类>>NG体育最新地址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 须知晓未来趋势
NG体育最新地址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 须知晓未来趋势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省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5 年全省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 300 亿元;示范引领日益增强,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单位、项目);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培育了一批健身休闲上市企业和赛事活动;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 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7 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建设方向,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形成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健身休闲消费热点,强化产品创新开发,创新品牌新体系,培育市场新主体,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示范带动。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准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开发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健身休闲产品、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鼓励健身休闲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坚持开放联动。综合运用、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我省与长三角、中部六省等区域产业合作,支持鼓励我省优秀健身休闲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融合互动。加强健身休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入融合,推动健身休闲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外延产业的集聚发展,构建“健身休闲+”产业生态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行业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到 2025 年,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主要目标序号指标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1 健身休闲产业规模亿元 600 1200 2 体育生态公园个 121 150 3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个 2 3 4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个 2 3 5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个 5 10 6 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个 15 20 7 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个 15 20 8 省级体育特色小镇个 15 20 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8 2.2 1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2500 3000
(一)壮大市场主体,实现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皖字号知名健身休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 “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良好准入环境。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鼓励各地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分类指导和行业指导。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功能。深化体教融合,大力发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
(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协调发展构建“双轴、三核、四区”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掘长江、淮河两条核心轴,重点打造合肥、芜湖、蚌埠三大产业增长极,深入推进合肥经济圈体育竞赛表演、皖江城市带健身器材装备制造、皖南体育旅游休闲和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四大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资源相近、产业互补、供需对接的区域良性互动,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级,实现绿色发展发挥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先在发展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健身休闲类骨干企业,着力引导健身休闲服务企业加快品牌培育和产品升级。坚持差异化发展,支持健身休闲装备制造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深入研究健身器材装备用品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智能终端的定制研发和推广。
(四)丰富社会供给,实现开放发展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标准规范有关配套建设健身设施的要求,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形成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鼓励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及老商业设施等用于健身休闲。深入推进“体育+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汽车自驾、传统体育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公园、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以健身走、马拉松、登山、骑行、健身气功(五禽戏)和汽车运动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安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赛事活动。
(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共享发展推进健身休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建立健身休闲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和违法违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高危险性健身休闲项目监管。建立体育大数据平台,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身休闲产业监测机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推进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按照“深挖资源、壮大主体、打造品牌、安全管理”的推进思路,加快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充分结合安徽山脉、丘陵资源,规划建设山地户外运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以大别山、黄山、沿江(河)、江淮丘陵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露营地等户外运动场地及相关服务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山地户外健身休闲设施。精心培育八大精品山地户外运动线路,大力推广露营、登山竞速、徒步穿越、攀岩速降、拓展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山地户外运动开发,实现管理输出、连锁经营、规模发展,推动各类中小微山地户外企业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支持经营性户外运动俱乐部快速发展。引导保险公司根据山地户外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状况,开发场地责任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规划和完善山地户外标识、预警、报警、应答和安全救援系统,打造卫星定位系统、手机 APP 等平台,建成便利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山地户外救援服务体系。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知名的品牌户外赛事,逐步形成“一项一品”、“一地一品”的山地户外运动活动群。
打造精品山地户外运动线.培育“八大精品线路”。以自西向东、从南向北地理层级的划分作为基准,包含了大别山、沿江、江淮丘陵、黄山山脉的山川、地貌。以现有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为载体,包含了徒步、自行车、自驾游、探险等项目。主要的布局架构如下:
(二)水上运动产业按照“统筹协调、点线结合、培育平台、丰富产品”的发展思路,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水上运动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推进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配有一定量商业服务设施码头、以及集旅游服务、运动娱乐、商业会展于一体综合型码头建设。以两线(长江、淮河)、多湖(巢湖、太平湖、万佛湖、花亭湖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摩托艇、赛艇、皮划艇、龙舟、帆板、漂流和滑水等水上健身运动项目,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水上运动休闲集聚区和综合发展带。规划建设沿江、沿淮城市群的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示范城市,加快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开发以龙舟为代表的水上竞赛艺术表演活动、运动体验活动和主题节庆活动等。
*皖北户外线路:以寿县古城墙、黄河古道、运河古道、曹操运兵道等为代表,打造皖北户外运动线.打造“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黄山登山节、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全省健身休闲运动会、全国绿色运动会(池州)等一批山地户外精品赛事。大众活动产品。分类有序推出一批水上运动俱乐部、优秀企业和品牌项目。
推进水上运动精品工程以“点、线、面、赛”结合的形式,坚持分类推进、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力求实效,建成立体发展的场地设施网络和多元布局的赛事活动体系。以巢湖、太平湖、万佛湖、花亭湖等为重点,结合星罗棋布的各类江河支流、湖泊水库,先行完善紫蓬山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太平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基本建设,加快推进皖西梅山水库等一批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立项审批(水上项目中心),布局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水上运动场地设施。以长江、淮河为重点,先行规划布局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持续推进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为代表的沿淮城市群,打造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示范城市。突破各地行政区划限制,串联水上生态要素节点,连点成线、穿景成廊、点线带面。加快水上运动场地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打造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环境污染防治一体化平台。承办中国摩托艇联赛、中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中国全民休闲皮划艇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培育好泾县、黄山、池州和铜陵等地具有安徽特色的龙舟赛事。
(三)冰雪运动产业按照“市场主导、打造载体、创新驱动、扩大参与”的思路,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优化冰雪场地类型结构,提高场地设施质量。充分利用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旱雪场、旱冰场、仿真冰场、可拆装冰场等替代性冬季运动场地。结合城市健身娱乐综合体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以冰雪为主题、功能丰富、配套齐全、可经营性强、充满市场活力的室内冰雪场地。鼓励冰雪运动场地开发大众化冰雪旅游项目,以大别山(岳西)、天柱山、巨石山等冬季冰雪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融滑冰、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多种健身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度假区或目的地。发挥冰雪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激发大众冰雪运动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提高冰雪运动体验性和观赏性,增强消费粘性。
1.推进冰雪运动普及工程,推进冰雪设施建设工程。依托巨石山、大别山(岳西)等冬季冰雪条件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修建户外冰雪场地设施;结合城市健身娱乐综合体建设,在马鞍山、合肥、芜湖、亳州、蚌埠、安庆、阜阳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布局一批室内冰雪场地。
2.推进青少年参与工程。以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活动为龙头,通过青少年冬令营、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项目。
3.推进冰雪产品供给工程。引导社会力量,以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系列赛为突破口,承接和培育观赏性强的冰雪运动品牌赛事;以冰雪嘉年华、节庆冰雪活动、冰雪体验季等为抓手,打造惠及大众的特色冰雪活动品牌。
(四)航空运动产业按照“开放资源、重点突破、优化环境、多元支撑”的思路,大力发展航空运动产业。充分发掘全省空域资源,打造航空运动飞行网络重要节点,科学规划布局“200 公里航空运动飞行圈”,加快培育滑翔、运动飞机、热气球、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结合民航通用机场建设,先行规划布局以阜阳、合肥、黄山、池州为代表的航空运动示范城市;积极探索蚌埠、安庆、芜湖军民航资源融合发展模式;以九华山、芜湖等为重点,规划和建设集航空项目、运动休闲娱乐、技能培训与健康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航空运动产业园。实施航空运动技能培训、航空私人驾照培训、无人机培训工程。推进重点航空飞行营地和航模活动基地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航空飞行、动力伞、滑翔伞和航模活动,到 2025 年,全省建成一批航空飞行营地、滑翔基地、航模活动中心,并努力将合肥打造成为国家级航模训练基地。培训无人机驾照 1500 人,打造一批五星级航空飞行营地。
实施航空运动培育工程按照产业链、重大项目、产业集聚的培育方向,引导航空运动的载体建设,加强产品供给,推动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发展。
1.培育和创建航空飞行营地。推进航空飞行营地与各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产业基地NG体育官方网站、体育特色小镇、校园体育场等的融合发展。按照星级评价标准,建成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航空飞行营地。
2.开展青少年航空运动。以航空运动进校园为抓手,通过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航空模型、航天模型)进课堂、推广校本课程、组织课外航空运动活动等多种形式,推进青少年航空科技体育活动开展。
3.丰富航空运动赛事活动供给。举办全国性航模比赛。精心打造包含展览、飞行表演、飞行体验、论坛、教育、娱乐、博物馆参观游览以及其他航空运动的特色活动。以省航模协会为龙头,充分发挥人才、业务、技术、力量优势,组织举办航模比赛,丰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
4.承办好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培育打造遥控航空模型公开赛、安徽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具有安徽特色的各级各类航空运动赛事。
(五)汽车运动产业按照“科学规划、开放发展、区域互动、标准建设”的思路,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快速发展。围绕各地多元发展特色,以环城市旅游带、沿交通干线、大景区周边的汽车露营旅游产业化建设为优先区域,积极引导依托山水生态区、户外运动区、乡村旅游区、休闲农业区等,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主题突出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结合省体育局《健康安徽体育惠民工程 121 行动计划》和《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与体育生态公园、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效对接。打造汽车旅馆、汽车家庭体验、汽车电影、赛事观赏等具备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服务综合体。围绕汽车自驾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交通主干道与营地最后一公里道路连接。引导营地不断完善营旗、营标、营歌等营地形象识别系统,推进营地星级评定管理,打造一批全国五星级营地。
1.推进精品运动营地创建工程。以皖南、大别山为主中心,沿江、沿河、沿湖构建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服务规范、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品群。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目的地。
2.推进精品赛场赛道建设工程。结合我省山川水利资源,建设汽车自驾运动的赛场赛道。鼓励营地建设与体育特色小镇、全国训练营地、以及体育生态公园等建设相结合,打造营地服务综合体,形成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新生态圈。
3.推进精品旅游环线打造工程。依托全省规划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形成六个相互串联的体育旅游环线。
皖北风情体育旅游环:淮南市—寿县—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 —宿州市—蚌埠市—凤阳县—淮南市。
徽文化体育旅游环:黄山市—徽州区—歙县—绩溪县—旌德县— 宣城市—芜湖市—铜陵市—青阳县—黄山区—黄山市。
4.推进精品汽车赛事活动培育工程。以承办国际、国家级重大赛事活动为突破口,以打造安徽汽车场地赛、拉力赛、集结赛等具有安徽特色的汽车自驾运动品牌赛事为重点,广泛开展汽车赛事活动,打造赛事引领、专业赛事推动、业余赛事普及的赛事层级体系。积极组织家庭露营、青少年营地、主题自驾等活动。培育以环境保护、汽车户外知识与技能、人格塑造为主题的亲子、家庭户外休闲趣味项目,扩大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创办以汽车自驾运动、文化和产业交流为主题的各类论坛和运动展会,积极承办全国汽车露营大会。
(六)传统体育运动产业积极推进全国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省相关工作,按照 “继承创新、重点推广、分类推进、互动融合”的思路,推动传统体育运动产业发展。传承和推广武术、养生健身气功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群众性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加强五禽戏、花鼓灯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健身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晰扬掌、陈抟老祖心意八法拳等地域特色武术项目的健康发展。打造传统体育和新兴媒体载体平台,推出一批集舞台剧目、影视、赛事等为一体的传统体育表演产品。支持和引导传统体育的传说、故事、传记、人物、名人录、拜师仪式等内容申遗工作。实施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传统体育品牌项目。推进武术段位制评定和武术技术培训工程。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武术进校园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武术传统项目基地。结合各地历史名镇(美丽乡村)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武术之乡,创建传统体育类特色小镇。
推进传统体育培育工程以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主线,讲好安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体现传统体育精神、展示传统体育形象,推动武术、五禽戏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安徽传统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五禽戏”品牌打造工程。依托“五禽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产品和服务创新需求,举办五禽戏文化交流大会、五禽戏名家(名师)风采展、五禽戏论坛,推进“中国五禽戏传承地”创建。加强与国家汉办、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合作,实现五禽戏进孔子学院课堂,全面向世界传达五禽戏文化。
2.传统体育名家(名师)培育工程。结合安徽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项目特色,坚持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全面开展传统体育名家(名师)评选和命名工作。到 2025 年,培育 30 位知名的传统体育明星,推出 30 位知名的传统体育名家(名师)。
3.九华山国家级健身气功基地打造工程。依托九华山瑜伽运动特色小镇、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总部所在地、中国瑜伽协会总部所在地、国际健身气功(九华山)学院等载体,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健身气功基地和健身瑜伽营地。
4.武术运动类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以亳州、砀山等武术之乡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创建一批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辐射示范作用强的武术运动类特色小镇。
5.传统体育精品赛事培育工程。依托健身气功、五禽戏、瑜伽、武术等特色传统项目,积极打造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大会(九华山)、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气功节、“黄山论剑”传统武术大会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由省体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全局性工作。进一步推进健身休闲产业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省体育局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跨部门协调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将健身休闲产业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各级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二)健全投入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用足用好体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项目予以支持,运用彩票公益金对健身休闲相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市县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等渠道对健身休闲产业予以必要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健身休闲产业项目的建设。落实国家、省支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现行税费、价格和土地等政策。
(三)加强人才支撑加快实施健身休闲产业人才工程,组建专业人才库,支持政府、企业、院校合作建立人才支撑平台和培训基地,谋划建立省级体育产业研究机构。重点开展对健身休闲业管理人员、一线、专业技能人员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加强健身休闲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宣传推广通过专题报告、会议研讨等多元形式,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多元媒体,提升宣传深度和广度,广泛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政务发布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展览展示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全覆盖的健身休闲宣传推广体系。鼓励各地围绕重点健身休闲产品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不断创新健身休闲产业宣传形式。树立社会资本投入健身休闲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提升社会认可度。
(五)加强督查落实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将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地方体育产业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细化分解各项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手段,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测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及时向省体育局报告。省体育局将联合省直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健身休闲产业工作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