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NG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改革开放40周年健身方式的变迁体育生活化

2023-09-20 13:31: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改革开放40周年健身方式的变迁体育生活化改革开放至今,大众运动方式从相对集中、传统、单调,发展到今天多元化、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的井喷态势,展现出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体育惠民成果,折射出人民群众的健身观念、健身意识、健身消费模式的不断变革。

  全民健身方式日新月异,全民健身融入生活,这是新时代的呼唤。持续提升全省人民的体育意识,向体育生活化进军,山东体育步履铿锵。

  在今天的生活中,马拉松、骑行、球类、冰雪、户外、广场舞、健身工作室、体育旅游这些运动方式在人们看来已司空见惯。然而,这在40年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从简单传统的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到滑旱冰、霹雳舞、健美操、台球、保龄球等改革开放“舶来品”,再到今天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多元健身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运动方式可谓逐渐繁荣。

  “过去40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在众多变化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们运动观念和运动方式的全面发展。”追忆往事,今年整70周岁的老体育工作者沈国光显得有些激动。这种激动不仅仅来自一名从业近40年的老体育人的内心,更源于一名见证运动方式千变万化的普通老百姓最朴实的感触。

  往事如烟。沈国光老人称,改革开放初期,没有所谓的“全民健身”一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体育也不例外。有组织的群众健身除了广播体操,就剩下同样无需特殊场地、服装、器械和事先技术训练,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都可以参加的越野跑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抛开对经济制度、制度的影响,国外人的生活方式、节奏甚至对生活的享受,也渗透到国人的脑子里和行动中。人们不仅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感觉,身体健康的愉悦。上世纪80年始,体育“舶来品”也随之出现了。体验新鲜的运动项目,成为一件期盼和荣耀的事情。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练块在国内就流行了,但还没有健美的概念。”山东健美功勋人物、今年69岁的杨新民就是在那个时代走进健美大门的。“80年代初,国内出版了一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健与美》杂志,我记得还是一个季度一刊,我是偶尔看了后才喜欢上的。”杨新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补充蛋白基本靠鸡蛋,训练都是自制器材,简直比“小米加”还可怜。“牛肉吃不起,一天能吃上10个鸡蛋就很不错了,加点豆腐蔬菜,我们那时就是这么练健美的。”他还回忆说,当时也没有后来的健身房,自己在车间里搞了块空地,自己做杠铃、哑铃、单双杠。“那时候在烟台也就我们三五个人知道健美运动吧。”联想到现在不计其数的健美大军,感受着现代化的训练设施和营养条件,杨新民嘘唏不已。

  经历过80年代的人还大都清晰地记得电影《少林寺》和美国电影《霹雳舞》吧,正是这两部电影,也掀起过一段武术热和霹雳舞热,伴之还有迪斯科和交谊舞等新鲜运动。年轻人那时跳霹雳舞可比现在的“武林大道”、“快乐男生”要酷多了。若能带着大耳机、提着个录音机,在街上漫步绝对够“拉风”。在很多上了年纪的健身者记忆里,滑旱冰同样流行开来。除此之外,弹簧拉力器、上海牌羽毛球拍、蓝衣服白杠杠的梅花运动服、水泥乒乓球台同样是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体育爱好者脑海中抹不去的运动记忆。

  体育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国门之开,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营养丰富了起来。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大家庭,国家对体育工作重视加强,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得到恢复性发展。大众的运动方式也悄然转变,以往单调的、定位的、徐缓的、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继续保持,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到了我们身边,改变着人们的体育观念和意识。

  热词和标语是时代的符号。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杂志上出现一个新名词“亚健康”,它颠覆了中国人关于健康的概念。“以前真不了解,出现了后才知道所谓的有氧运动,才明白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聊城退休纺织工人沈女士回忆称。同样的,一句“呼啦圈,让你的腰肢摇起来”,令这项起源于欧美的、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在那时也热遍山东。

  1995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健美五分钟》,让人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健美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玲告诉记者说,“1995年健身五分钟创始人,就是那个已经去世的马华,让人记忆太深了。”更多人铭记的是,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爱美的女性都会有一条健美裤,不管身材是胖是瘦,借用今天的话说,要没条健美裤,都觉得丢人。

  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保龄球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在山东流行起来是1995年后,“到1998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达到了顶峰,就像如今有较大规模的KTV一样,保龄球馆那个最火的年代几乎遍布全省的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以济南为例,当时差不多有460条赛道。”济南吴冰保龄球全民健身俱乐部经理张晓晖表示,“之所以说它贵族,因为在当时打保龄球一个晚上要消费上千元。”与保龄球这种贵族运动相同,当时的健身房也算奢侈产物。90年代后期,满足白领阶层需求的高档健身场馆悄然出现,专业健身器材也逐渐兴起,健身场馆的出现也预示着健身将走向职业化。

  人们记忆犹新的街头台球在90年代也火得一塌糊涂,而且,90年代还是中国职业联赛大幕开启之时,像足球、篮球。并且,中央电视台也开始对国内的赛事进行转播,当赛事市场表现不佳时还会引入国外的经典赛事。

  上世纪90年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依法兴体。具体到群众体育事业上,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的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方案》,这一阶段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重点,开始推进体育社会化。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基振谈到,上世纪90年始流行“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的观念,这说明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大众健身方式五花八门,并且几乎与世界同步。群众健身不仅是追求健康,同时也成为追求时尚的表现。

  跨入新世纪,“新北京,新奥运”无疑是蜚声海内外的体育强音。彼时,全民健身进入新的历史拐点,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国情密切联系起来。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识。

  济南英雄山中心健身点的周兴丽老师见证了站点的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她回忆说,自2000年开始,政府和体育部门对站点关心支持,居民热情参与,很快我们就搞出了名堂。“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的健身表演很受欢迎。”自那以后,英雄山中心健身站成了示范站点,带动了整个英雄山健身队伍的发展。

  时间的车轮不停地转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民全运,和谐中国”,两个伟大的口号,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全民健身发展历程,同样留下了一副波澜壮阔的齐鲁全动的美丽画卷。

  “我记得2007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中,山东是火炬手数量最多、传递时间最长、途经城市最多的省份,北京奥组委主要考虑2009年全运会要在山东举办,增加几个奥运火炬途经的城市,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山东的亮点、激发山东人民的热情。”曾参与了奥运火炬传递的举重奥运冠军林伟宁对记者表示,先是奥运火炬传递,随后是2009年全运火炬传递,为山东全民健身送上了无数把火。

  一个人,一座城。这是对65岁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秧歌专家曾玲老师最高的褒奖。就是她2005年创编了以《铁道游击队》主题歌为主旋律的健身秧歌,让山东健身秧歌走向全国,就是因为她,枣庄成为全国秧歌城。一时间,像健身秧歌一样的大众健身项目以燎原之势席卷了祖国大地,无论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大众项目,还是随后进入中国的各小众项目,可谓数不胜数,很难用一两项运动去涵盖这种运动潮流。

  张基振谈到,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十一运会周期,山东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国家保持同步,不仅仅是竞技体育层面的发展和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更是骨子里的自信与观念上的改变。正是此后,齐鲁大地掀起了群众体育的热潮,山东开启了建设体育强省征程。一直到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熟悉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梦和中国梦、健康中国、全面小康紧密融合,全民体育意识的提升和热情的高涨可谓”一日千里”。

  现如今的齐鲁大地,在社区、公园和广场,每天晚上准时出现跳几曲广场舞,成为了中老年朋友雷打不动的“节目”;在乡村,每天在健身路径上活动活动身体,每周在文体广场打两场篮球赛,成为了村民的生活常态;在学校,中小学生们总有一至两项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倾情参与;在周末假期,总有一场或多场体育赛事活动可以“集结约战”可以说,各领域各行业各年龄段人群都能找到适合参加的体育项目,约跑、约球、约练、约赛等运动大军规模渐成,蔚然成风。

  而且,随着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全民健身同样走在了时尚前沿,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比如说,互联网大数据广泛应用到健身领域,国民体质监测、智能体质监测一体机、各项智能运动设备等已经可以实现互联共享。再比如说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NG体育官方App下载,一趟体育休闲游几千元、一套跑步行头上万元,一辆自行车几万元也不在话下

  不得不说,当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进各领域人群,不仅是生活质量提高后的一种表象,更是大家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href=""

搜索